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一個辨識的想法

之前的想法是,先將演算法的基本觀念及相關知識瞭解到一個程度之後,在開始來看問題。但後來發現要將所學的演算法實際與要解決的問題相結合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有種不斷在紙上談兵的感覺。後來跟學長討論加上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決定反過來先看問題,在嘗試可以搭上邊的任何演算法。藉此來加強邏輯思考能力。

這是滿久以前在看搜尋方法時想到的。

現在將一個工作的流程切割為(A-->B-->C),在此順序中。假設我們已經針對這項工作的”順序次”進行了多次實驗並加以統計分析。得到了一組最佳的標籤順序為:

(A-->B-->C)

並假設我們已經針對這項工作的”讀取次數”進行了多項實驗並加以統計分析。得到了一組最佳的次數標準為:

A*1 B*1 C*1

(P.S此即為5/17所發表的玉米濃湯問題的簡化版本)

設計一個類似樹狀圖的圖如下
此為一個簡單模型。其中,將每個A,B,C設為代表工作物件的標籤。最上面一層為Reader讀取到的第一個標籤的可能,以此往下類推。圖中每個顏色線段都是一個向下方向的箭頭。藉此,在一個階段的工作中,所讀取到的所有標籤組合都會包含在這個類樹狀圖中。而其表達可看成是一條路徑。例如(B-->B-->B-->A-->B-->C)或(紅-->紅-->黑-->紅-->藍),這樣的組合即包含了順序性及次數性。
前面所假設出來的順序次數為A-->B-->C各一次。換句話說,每組路徑只要達到ABC的先後順序及各一次的次數。即辨識為完成工作。
再者,可以透過一些限制上的設計,來提升辨識品質。例如在搜尋至第10層後還未達到標準,及辨識為未完成。或是連續5個同樣標籤,即啟動提醒等等…..

當然,現實問題不可能每個工作項目只設置一個標籤,次數性上也不可能將標準設為一次。但我想解決問題還是從簡單化開始,所以才會有這個想法。也許還搬不上檯面,圖也很陽春。但畢竟是第一步,希望老師和學長可以毫不留情的給予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